我眼里的地質隊
2025年09月22日 11:30 399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文學雜談 作者: 張鉑滟
黨勘峰(左一)在坑道內指導新員工辨認釩礦層
懷揣著對地質學的熱忱與初入職場的忐忑踏入西北有色地礦集團713總隊公司,我參與的山陽縣夏家店金礦西部資源驗證核實項目組成了我人生的新起點。
初來乍到,我的心里常懸著種種憂慮:怕安排的事辦不好,怕學到的理論知識和實踐不能相結合,怕自己思想不夠靈活、手腳不夠勤快……然而,現(xiàn)實卻如同一塊被擦拭干凈的礦石,向我展露出地質隊最本真的光芒。那光芒,是嚴苛地質圖景中流淌的溫情。
在項目組里,對我影響最深的是我的師父——高級工程師黨勘峰。他說話像巖芯一樣直率,做事卻如地下水般細致入微。記得有一次下礦井,幽深巷道中豎立著冰冷且布滿銹跡的支護架,滴滴答答的水聲在井下顯得格外清脆。我心中有些忐忑,師父走在前頭,礦燈照亮他沉穩(wěn)的背影,他低聲囑咐:“我先走,你跟著我的腳印,咱倆得隔段距離。”他手把手教我辨認礦脈走向,何為穿脈、何為沿脈,課本上的“死”知識“活”在眼前。
師父不僅在工作中傳授技能,也在生活中予以我無微不至的關照,扮演著亦師亦友的角色。他的教導如磐石般穩(wěn)固,讓我明白技術是骨,而那份關懷則是血肉,共同撐起一個地質人的脊梁。
項目組成員坦誠相待,彼此信任,工作如齒輪般默契咬合。一次,我和師兄楊澤男野外采樣,途中遇到一個陡坡。由于我野外經驗不足,過坡時稍顯吃力。師兄走在前面,用地質錘鑿出腳窩。這些細微的關照,讓艱苦的勘探之路有了溫度與回甘。
地質人的足跡,常烙刻于群山深鎖的褶皺里,可我們的生活卻從未感到枯燥。下午吃完飯,我可以和師父、師兄們打球或散步。途中,我們常會討論白天工作中遇到的疑惑,各抒己見,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迸發(fā)。偶爾聊起趣事,我們的笑聲如路邊溪流般清越,驅散了山野的寂寥。師父常說:“交流是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方式。”在項目組,大家都是有想法就表達,從不藏著掖著。這種信任與互助,讓項目組成為一座移動的堡壘,抵御著風雨,滋養(yǎng)著人心。
回望這段時光,地質隊在我眼中早已不是冰冷的勘探機器,它更像一個由責任與溫情共同熔鑄的大家庭。巖石般堅韌的品格下,流淌著地下水般清澈的人間暖流。在方解石脈的枝狀蔓延,或是石英晶簇的璀璨陣列中,我不僅粗略讀懂了地球的密碼,更觸摸到了人與人之間最質樸的信任與關懷。
這方山野間,我們以腳步丈量大地,以真心守望彼此。原來,最珍貴的礦藏并非只是深埋地底,它更是在風雨同舟的野外一線、在礦燈映照的信任與關懷里、在師父粗糙手掌傳遞的溫度中熠熠生輝。
雖然剛入職,但西北有色地礦集團713地質隊公司給予我的關懷,詮釋出地質人的質樸,讓我感到了家的溫暖。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我將傳承地質“三光榮”“四特別”精神,以團結拼搏、求實奉獻的西北地勘精神要求自我,不忘地質人的初心,為西北有色地礦集團這個大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caoyihe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