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對全球和國內經濟有何影響
2025年04月15日 13:51 1422次瀏覽 來源: 中國有色金屬報 分類: 有色市場 作者: 蔣文斌 程靖茹
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
主要內容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于4月2日宣布其“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市場構成顯著沖擊。具體而言,美國的主要關稅加征措施包括對所有貿易伙伴實施了10%的基準關稅加征,此前已加征25%關稅的鋼鋁、汽車等行業(yè),以及部分關鍵金屬與能源產品被排除在此次加征范圍之外。同時,針對部分國家,根據貿易逆差規(guī)模情況實施不同程度的額外關稅加征,對中國額外增加34%的關稅幅度,并在4月2日后兩國“對等關稅”有進一步加碼。此外,美國還計劃自5月2日起取消800美元以下小包裹的關稅豁免政策。
此次關稅加征舉措的力度與范圍均遠超市場預期。此次“對等關稅”政策的超預期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關稅加征覆蓋范圍廣,對所有貿易伙伴均設定了10%的基準關稅,涉及范圍超預期;其二,加征幅度大,不僅包含了市場預期的普遍10%的對等關稅,還通過疊加貿易逆差比重計算的加征關稅幅度,使得實際征收稅率遠超預期;其三,落地速度快且影響深遠,針對所有國家的普遍關稅于4月5日生效,差異化對等關稅于4月9日生效(后續(xù)公布推遲90天),并且取消了小額包裹的免稅豁免政策,對轉口貿易和跨境電商等渠道同樣造成沖擊。
“對等關稅”
對海內外經濟有何影響
此次遠超市場預期的“對等關稅”政策,對全球貿易體系和經濟帶來顯著影響,并引發(fā)全球金融市場的明顯波動。
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方面,關稅政策動搖了多邊貿易體系的根基。最惠國關稅待遇原則作為全球貿易非歧視性的核心保障,其被削弱將導致貿易規(guī)則從多邊框架向雙邊或區(qū)域化倒退,加劇貿易壁壘的擴散。若主要經濟體相繼采取反制措施,可能引發(fā)關稅稅率的螺旋式上升,進一步壓縮全球貿易規(guī)模。同時,關稅加征將直接抑制經濟增長。根據OECD測算,若全面實施10%的基準關稅,全球2025年GDP增速或將下降0.27%,可能拉動全球通脹提升0.38%。如果疊加差異化的“對等關稅”稅率,這一負面影響可能更為明顯。以中國為例,根據測算,參考“特朗普1.0”時期我國出口增速對關稅的敏感度,如果加征54%關稅,或拖累GDP增速約1%~1.5%。若其他經濟體效仿,全球供應鏈成本上升將推高通脹,壓制消費與投資需求,進一步形成負向循環(huán)。
從中長期來看,美國政策極具不確定性和逆全球化傾向,將動搖市場對美國政策穩(wěn)定性的信心,影響美元的貨幣地位。關稅政策的隨意性與破壞性,可能使得部分資金強化對于美元的不信任,對美元造成貶值壓力。這一趨勢從長期來看可能對國際貨幣體系穩(wěn)定性產生深遠影響,其他國家尋求對以美元為基礎的金融體系的替代,例如由金磚國家運營的貨幣和支付系統(tǒng),數(shù)字人民幣、數(shù)字歐元的影響力有望進一步擴充,從而滿足在跨境供應鏈中實現(xiàn)順暢支付的需求。
關稅沖擊
進一步增強提振內需必要性
對于國內經濟而言,美國逆全球化主張及外需壓力有望推動國內經濟結構性調整,內需提振政策可期。“對等關稅”不僅重構全球貿易秩序,還可能通過抑制貿易、抬高成本與觸發(fā)反制,對經濟增長與產業(yè)布局產生深遠負面影響。高關稅行業(yè)面臨產能轉向國內消費市場的壓力,當前內需提振仍有賴政策支持。同時,進口依賴度高的領域如半導體等將加速自主可控進程,但短期可能面臨供給缺口與成本攀升。預計4—5月份國內政策可能迎來集中發(fā)力階段,面對外需承壓,短期政策核心可能依然在居民端導向和內需提振。
政策方面,在當前低通脹與內需弱修復環(huán)境下,財政政策有望轉向內需拉動,可能的具體措施包括消費貸款貼息、發(fā)放育兒補貼、保障勞動者休假權益等;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推動設備更新改造;提高出口退稅率;進一步強化對科技創(chuàng)新與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財稅支持等等。貨幣政策方面,財政發(fā)力有待寬貨幣配合,降準時點有望前置;采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定向支持科技、房地產、消費、資本市場等方向,維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
(作者單位:五礦期貨)
責任編輯:任飛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caoyihe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