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產業(yè):10個老板的“自白書”
2011年07月11日 10:7 31487次瀏覽 來源: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 分類: 光伏
一元錢一度電并不遙遠
2001年我回國創(chuàng)業(yè),一方面是基于對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問題的清醒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出于知識分子的一種責任感和自豪感,想將自己所學投身于祖國的一種美好愿望和抱負。2002年尚德第一條生產線正式投產,生產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不僅達到了世界同行業(yè)的先進水平,而且10兆瓦的產能也相當于此前4年全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總和,一下子就使中國與世界光伏產業(yè)的差距縮短了15年。經過10年的發(fā)展,目前尚德的產能已突破1800兆瓦,2011年底將突破2400兆瓦。10年里,尚德已累計向80多個國家1800多家客戶提供了超4000兆瓦的光伏產品和系統(相當于4個百萬千瓦機組),如按平均1瓦一年發(fā)1度電計算,每年能夠生產40億度綠色電力。
10年的時間,中國儼然成為了太陽能光伏制造大國,然而這并不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更不能成為我們沾沾自喜的理由。未來,我們更應向太陽能光伏應用大國的方向邁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破解能源短缺和環(huán)境污染的難題。
目前太陽能產業(yè)和市場在中國還沒有得到很好的結合,而縱觀歐洲、日本,包括正在迅速崛起的美國光伏市場的發(fā)展經驗不難發(fā)現,光伏市場的啟動與發(fā)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必須積極加入到鼓勵太陽能光伏應用的隊伍中來,站在未來的角度協調統籌,不僅要有目標,更要有可執(zhí)行的行動計劃。
首先,開源節(jié)流是國家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途徑。一方面,要將節(jié)能減排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各地GDP考核之中,通過一定的行政約束力,不斷降低單位GDP的碳強度,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做到廣開源,以包容開放的態(tài)度,鼓勵各種替代性新能源的發(fā)展。在確保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使自然環(huán)境得到改善,從而確保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環(huán)境得到雙重提高。
其次,能源安全要成為國家制定能源戰(zhàn)略計劃的一項重要考量要素。國際紛爭的頻發(fā)常常導致石油、天然氣等進口型能源面臨中斷或供應不足的威脅,而前不久日本福島核泄露事故的發(fā)生,更使能源本身安全性問題成為了關注焦點。德國、瑞士已明確列出了棄核時間表,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開始重新審視各自的核能發(fā)展計劃??梢姡瑢τ谀茉吹倪x擇,不僅要考慮其可持續(xù)性,更要考慮其安全性。
太陽能是自然界蘊藏最豐富、最清潔、最安全的能源,這一點已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同。然而在中國,這并不能完全說服人們放棄使用傳統能源而選用太陽能,因為光伏發(fā)電使用貴、使用難的問題依舊困擾著終端用戶。這就需要政府積極借鑒歐美的成功經驗,一方面盡快出臺合理有效的光伏上網電價政策,通過價格杠桿的調節(jié)作用實現抑火揚綠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強電網技術的改造,朝著智能電網的方向發(fā)展,確保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經濟性。
當然,除了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支持與鼓勵,作為企業(yè),我們也承擔著相應的責任來推動市場需求。我們始終堅信,有了市場才能更好地反哺產業(yè),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這就要求企業(yè)不斷降低光伏產品的生產成本,從根源上解決太陽能發(fā)電貴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引進和培養(yǎng)光伏人才,不斷加強技術研發(fā)的力度,提高太陽能光伏電池的轉換效率,因為每提高1%,成本就會降低7%;另一方面,企業(yè)也應從生產管理的角度降低成本,通過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提高資源使用率,減少浪費,在生產清潔能源產品的同時,真正做到節(jié)能減排、清潔生產。
此外,光伏項目的示范是對廣大公眾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理念宣導,企業(yè)應該積極參與國內示范性項目的開發(fā)與建設。以尚德為例,在過去幾年中,我們不僅為北京鳥巢、世博會中國館和主題館屋頂等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綠色電力,還在寧夏石嘴山投資建造了中國第一個10兆瓦級光伏電站。在江蘇東臺,尚德與華電合作,投資興建了國內首個灘涂光伏電站。在2008年奧運圣火登頂行動中,我們策劃了“珠峰行動”,為大本營提供了符合原始生態(tài)保護要求的光伏電力。我們還十分關注高海拔地區(qū)的能源利用,為世界最高海拔的小學、中學、村莊以及哨所捐贈了獨立光伏系統,使那里的居民從此過上了有電的光明生活。
我堅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太陽能光伏將很快實現“1美元1瓦”的成本目標,在中國實現“1元錢1度電”的電站發(fā)電成本目標也將不再遙遠。“讓家家戶戶能夠使用上負擔得起的太陽能”——懷著這一綠色夢想,我們已整裝待發(fā),向下一個10年,出發(fā)。
責任編輯: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caoyihe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系,簽署授權協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