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圈鉛鋅稀土富足掀礦產勘查熱
——勘查專家劉益康解讀北冰洋礦產勘查現狀
2010年11月30日 9:27 9352次瀏覽 來源: 國土部網站 分類: 鉛鋅資訊
“請大家看這張照片,一只北極熊站在日益縮小的冰面上。由于全球變暖,根據衛(wèi)星監(jiān)測數據,自從1979年~2009年,北冰洋的冰層覆蓋面積減少了1/3左右,每年消失2.8萬平方英里。”
11月17日下午,2010中國國際礦業(yè)大會期間,在主題為全球礦產勘查形勢和分析報告論壇會議上,知名勘查專家劉益康以詼諧的演講方式為聽眾帶來了目前國際勘查業(yè)正在開展的一個新熱點——北冰洋圈礦產資源勘查近況。這對于中國礦業(yè)人來說,是一個有益的信號。
全球變暖改善勘查開發(fā)條件
劉益康介紹說,全球變暖使得北冰洋融冰期提早,封凍期后延,持續(xù)融冰期的天數,平均每十年增加6.4天。氣候的變暖,使北極熊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另一方面,氣候的變暖,也使北冰洋圈礦產勘查開發(fā)條件改善,向著有利于投資的方向轉化。
近些年來,國際海洋運輸業(yè)一直試圖開通北冰洋航道,這是一條從歐洲和北美洲到亞洲最近便的航路。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從西歐起運的貨船,已經可以通過東北航道,穿過近俄羅斯北冰洋海域,到達東北亞。從加拿大北部,經阿拉斯加,越過白令海峽,到達東北亞的西北航道也將開通。這使北冰洋圈的礦產能夠運向亞歐大市場。
劉益康了解到,在冰期的運輸技術方面,目前一些國家也有了重大進展。例如,韓國大屋船運和海洋工程公司(Daewoo Shipping and Marine Engineering Corp.)已完成了19萬噸破冰運輸船的設計,新船型取代了老一代的2.84萬噸破冰運輸船。目前,韓國的企業(yè)已開始著眼于未來北冰洋圈礦產的運輸。其他一些國家同樣在冰期運輸方面有新的進展。大宗礦產的運輸成為可能,這有力地推動了北冰洋圈的礦產勘查開發(fā)。
根據劉益康了解的情況,北冰洋圈的資源潛力,一直受到地質學家的關注。尤其是石油、天然氣和天然氣水合物。例如,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發(fā)布的數據,該地區(qū)天然氣的資源量達到1670兆立方英尺。不僅如此,在北冰洋圈,固體礦產同樣具有巨大的找礦和開發(fā)潛力。劉益康向參會代表展示了一張地質圖,上面標注著北冰洋圈的部分已經開發(fā)和正在勘查的重要礦產地。例如,阿夸魯克(Aqqaluk)鉛鋅礦就是一個北冰洋圈內的巨型礦山。該礦位于美國阿拉斯加北部,北緯70°,屬于噴氣沉積型鉛鋅礦,該礦現保有鋅儲量2302.3萬噸,鋅品位為16.1%;鉛儲量614.9萬噸,鉛品位為4.3%;銀儲量11869噸,銀品位為83克/噸。阿夸魯克鉛鋅礦年產鋅57.5萬噸、鉛13.6萬噸。該礦是巨大的露天采場。
劉益康說,在北冰洋圈內,還有一批正在生產的著名礦山。例如,俄羅斯的諾爾斯克(Norilsk)銅鎳礦,該礦位于俄羅斯葉尼塞河河口,北緯69°,為硫化物型銅鎳礦。2009年該礦產鎳12.4萬噸、銅32.4萬噸,保有鎳儲量580萬噸,鎳資源量1001萬噸。另外,在這一地區(qū),加拿大投產了西北地區(qū)戴維客(Diavik)、艾克緹(Ekati)等金剛石礦,使加拿大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金剛石生產國。此外,還有瑞典的基律納(Kiruna)鐵礦、芬蘭的凱米(Kemi)鉻鐵礦、挪威的舍瓦博達(Svalbard)煤礦等,它們都是北冰洋圈著名的大型生產礦山。
責任編輯: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caoyihe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