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業(yè)遇融資寒流價格下跌仍具盈利空間
2010年01月06日 8:46 5334次瀏覽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劉振盛 分類: 稀土
老陸所期待的5億元項目貸款在經歷秋去冬來仍未能落實。他是四川省一家多晶硅港資企業(yè)財務部門負責人。2009年9月,他告訴記者,已經向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yè)銀行提交貸款申請。最近他得到明確答復,短期內肯定沒法獲得貸款。
從他遞交貸款申請以來,在不少場合均能聽到中央有關部門關于多晶硅產能過剩的提法。2009年12月23日,央行、銀監(jiān)會、證監(jiān)會、保監(jiān)會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做好金融服務支持重點產業(yè)調整振興和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將在信貸、直接融資兩個方面,對包括多晶硅在內的過剩產業(yè)進行抑制。
近日,記者以四川省為調研范圍,遍訪銀行、風投、地方政府官員、企業(yè)家等,追問多晶硅的行業(yè)現(xiàn)狀以及各路資金對其的態(tài)度。
在采訪中,不少企業(yè)、政府官員表示,雖然國內多晶硅價格已經跌至50—55美元/公斤,但企業(yè)成本為40美元左右,仍然有不少盈利空間。
不過,一位業(yè)內權威人士則表示,“單算原材料、綜合電耗、機器設備折舊三項最大成本,目前多晶硅的價格已非常接近企業(yè)成本線。”
作為高投入行業(yè),多晶硅這幾年能風起云涌,與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雖然前兩年多晶硅就一躍成為暴利行業(yè),但從記者了解的情況看,當時對其信貸投放的態(tài)度,就已逐漸分劃成旗幟鮮明的兩派,一種是積極參與,另一種則是保持謹慎。而在去年底國家出手調控后,原本積極參與的銀行也變得更為謹慎。
“之前也有不少這方面企業(yè)找過我們,洽談貸款的事情,但最終還是沒有做。”浦發(fā)銀行成都分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隨著產能過剩、產品價格暴跌、行業(yè)信貸緊縮三重致命利空疊加于多晶硅產業(yè),是否迎來了風險投資的入場時間點?
“我非常贊同產業(yè)低迷時,是風險投資進入的良好時機。” 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負責股權投資的高層稱,“但這個決策的前提是,認為這個行業(yè)還有前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看到光明,但是現(xiàn)在多晶硅還沒有這樣明朗的趨勢。”
該人士直言,除了價格趨勢難以明朗外,國內企業(yè)大部分未掌握多晶硅核心技術、下游市場需求何時復蘇均是擔憂的關鍵所在。
盈利空間迷霧
“現(xiàn)在我們的多晶硅出廠價格是在45萬元/噸(含稅)(即65美元/公斤左右),還是有利潤可賺。”老陸告訴記者。而與記者交流時,樂山市經委的官員也表示,即使多晶硅價格目前下跌厲害,但仍具備盈利空間。
不過,上述業(yè)內權威人士將多晶硅的生產成本進行了拆解。他說,多晶硅的成本主要有三大塊,即:原材料,每產出一噸多晶硅,需15—18噸三氯氫硅,三氯氫硅目前的市場價約為9000元/噸。
其次是綜合電耗。目前國內項目的綜合電耗一般是200度—250度/公斤,電價每度0.6元,每公斤的電耗成本為120-150元。第三塊成本是機器設備折舊。一般而言,年產1500噸的多晶硅項目投資總額在12億元—15億元之間,折舊年限按照10年計算,每年為1.2億—1.5億。
如果按正常項目的進展,前兩年達到100%產能利用率完全不可能,因為除了固定的每年大約一個月的設備檢修期外,新設備由于需要調試、磨合,在前兩年需耗費不少時間,此外還可能因電、氣等問題產生停產風險等。
“之前有報道稱,工信部調研顯示,盡管多晶硅規(guī)劃產能超8萬噸,但產能建成率卻僅有55%左右,實際產能利用率則可能更低,甚至可能低至25.8%。”該權威人士說。
他表示,完全拋開產能利用率低、其他廢料處理、人工成本等方面成本因素不計,即使按照年產1500噸規(guī)模計算,僅就上述三項成本而言,如果取最低成本計算,多晶硅生產成本也在49美元/公斤左右。
中金公司一份研究報告認為,目前假設2010年—2011 年多晶硅均價分別為55 美元/公斤和50 美元/公斤,該假設有下調空間,擺在中國多晶硅企業(yè)面前的迫切任務是降成本。
“作為多晶硅業(yè)內人士,我很奇怪,為什么到現(xiàn)在還有人說多晶硅的盈利空間還不小?!”該人士說,“如果非要找出一種解釋,那就是他們想營造一種有利于行業(yè)前景的氛圍,如果都說多晶硅行業(yè)虧損,還有哪家銀行愿意給他們貸款呢?
該人士表示,以1000噸的規(guī)模為例,市場價格保持在目前水平,很難盈利的。換句話說,多晶硅的市場價格保持在73美元/公斤或以上,才能使行業(yè)步入良性發(fā)展。
3000噸以下:“銀行說不”
老陸所提到的5億元貸款,原本計劃是其二期項目所需資金的一部分,該項目預計年產多晶硅3000噸以上,目前正在報四川省發(fā)改委審批。
眼下,其一期項目的產能僅有600噸,據老陸介紹,該項目也在上半年向當地的市屬商業(yè)銀行貸款4000萬元。“評估土地和機器設備時,銀行將評估總額給打了6折,但利率則上浮了20%—30%。”老陸稱。
不過,籌劃已久的二期項目想獲得貸款目前看來,已經十分困難。
三家銀行在2009年的冬天明確答復老陸:今年國家對多晶硅的調控比較嚴厲,銀行必須在貸款規(guī)模上進行控制,2009年肯定是無法安排貸款,得看看2010年的情況如何。
“2007、2008年上馬的多晶硅項目獲得銀行貸款都比較容易,那時國家未開始調控這個行業(yè)信貸,也沒有設立準入門檻。”某大型國有銀行樂山市分行的高管說。
上述業(yè)內人士透露,上馬多晶硅項目,一般需要30%項目資本金,背景實力強的企業(yè),有20%—25%的項目資本金,銀行也會發(fā)放貸款。
不過,時過境遷。
在今年9月底下發(fā)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yè)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下稱“通知”)中要求,新建多晶硅項目規(guī)模必須大于3000噸/年。
“如果新建項目達不到這個規(guī)模,銀行肯定不支持。比這個規(guī)模小的,如果原來已經簽定貸款合同,且工程尚未完成,銀行將繼續(xù)提供支持,否則就成了半拉子工程,已經談好的擔保條件,一般也不會改變。”上述大型國有銀行高管說。
該人士表示,“多晶硅產品價格的大跌肯定會給銀行貸款帶來壞賬風險,但從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對銀行這類業(yè)務的負面影響還沒有很明顯顯現(xiàn)出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項目建設周期比較長,二是從建設完成到最后達產也還有一定的過程。”
記者曾采訪的多家銀行也表示,不會下調整個多晶硅行業(yè)貸款的評級。
“國家對多晶硅產能過剩的調控,讓銀行這個行業(yè)的風險更加關注?,F(xiàn)在整個行業(yè)已經價值回歸,就得看具體貸款客戶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能抵御價格波動的風險。”東部一商業(yè)銀行四川分行授信處負責人說。
記者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部分銀行對多晶硅保持了冷靜。
“我們都沒有做這塊的貸款,一個是覺得對這個領域不熟悉,二是當時多晶硅行情好時,也覺得市場太瘋狂了,反而不敢做。”建設銀行(601939,股吧)樂山分行一位高管說。
上述浦發(fā)銀行成都分行高管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從現(xiàn)在監(jiān)管部門的態(tài)度來看,當初的選擇還是正確的,起碼可以不用太擔憂貸款風險問題。”該人士說。
風投“躲貓貓”
在銀行信貸緊縮、股市融資受限的情況下,資金量需求大的多晶硅項目是否會成為一向“熊市進、牛市退”的風投眼中的獵物?
2009年8月,不少風投人士向記者表示,正在考察多晶硅項目,可能會趁行業(yè)低迷時進去,但猶豫再三,4個多月過去,終究還是沒有出手。
2008年底,美銀基金的項目經理王清海曾與樂山的一個多晶硅項目有過接觸。該項目準備通過收購其他企業(yè)的廠房和設備,上馬3條多晶硅的生產線。
“當時,對方的想法是讓我們投資10多億元,持股50%左右。”王清海說。但幾番考察下來,他所在的機構最終放棄了這次投資機會。
王表示,接觸后不久,感覺多晶硅的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跌。之后,不少投資者也接觸過該項目,但都沒洽談成功。
上述民生銀行成都分行人士也表示,四川省內的多晶硅項目還沒看到出現(xiàn)并購重組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估計大家比較謹慎,得看到趨勢明朗后才會出手。”他說。
“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我們就陸續(xù)看了幾個多晶硅的項目,但是最后也沒有投。”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說。
該人士表示,除了市場價格逼近乃至低于國內企業(yè)的成本線外,還有幾個問題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就是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企業(yè)手中。
上述權威人士透露,此前,國內多晶硅產業(yè)的大躍進,導致人才技術難以支持發(fā)展。目前除了峨眉半導體和洛陽中硅外,其他的企業(yè)基本都是從國外一個個系統(tǒng)的技術設備引進,然后東拼西湊組成一個技術團隊,再慢慢調試,然后再生產。
“1000噸以上規(guī)模的技術,中國目前也還沒完全掌握,尤其是其中的很多技術細節(jié)。”該人士說。
上述國內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表示,規(guī)模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起碼應該年產1000噸才具規(guī)模效應,但是國內的項目中,能超過這個規(guī)模的項目屈指可數。
但也有人看好這個行業(yè),“我認為光伏產業(yè)的前景還是很大的,隨著金融危機的過去,新能源戰(zhàn)略會大大提振經濟發(fā)展,國外也會提高補貼,海外市場也可以跟著起來。”樂山市某經委官員稱。
上述保險公司的股權投資部門高層則認為,從未來10年至20年的角度是看好的,如果這樣,投資人要經歷多長時間的黑暗期呢?能否堅持到那個時候,使得錢才不打水漂呢?
責任編輯: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登錄中國有色網:www.caoyihen.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國有色網聲明:本網所有內容的版權均屬于作者或頁面內聲明的版權人。
凡注明文章來源為“中國有色金屬報”或 “中國有色網”的文章,均為中國有色網原創(chuàng)或者是合作機構授權同意發(fā)布的文章。
如需轉載,轉載方必須與中國有色網( 郵件:cnmn@cnmn.com.cn 或 電話:010-63971479)聯(lián)系,簽署授權協(xié)議,取得轉載授權;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有色網或非中國有色金屬報)”的文章,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讀者參考。
若據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讀者自負,中國有色網概不負任何責任。